單元三 變動的大地
活動2 地表的變化
2-1 風化與土壤
Point1. 影響岩石產生風化作用的因素:(1)陽光 (2)空氣 (3)水 (4)生物活動 (5)氣候冷熱變化。
Point2. 岩石風化作用的現象:(1)表面變色 (2)洋蔥狀剝落 (3)鉛筆狀剝落 (4)表面粉碎。
Point3. 何謂「風化作用」:是破壞岩石的一種作用,使岩石最後粉碎成土壤。
Point4. 土壤觀察:(1)使用放大鏡觀察土壤 (2)利用紗網篩選土壤。
Point5. 土壤的主要成分(依顆粒由大到小):石>砂>(泥)土。
Point6. 地表是由岩石和土壤組成的。
Point7. 土壤和生物間的關係:
|
有土壤 |
沒土壤 |
生物 |
(1)植物生長在土壤上。 |
缺乏食物,影響生存。 |
(2)生物生活在土壤裡。 |
Point8. 何謂「土壤」:(1)岩石經過風化作用成碎屑 和 (2)生物遺體腐化分解後的物質,經長時間作用而形成。
Point9. 植物的根吸收土壤裡的礦物質,動物也間接攝取維持生命的物質(植物或動物)。
2-2 流水作用
Point1. 連續大雨後,河水夾帶大量泥沙和石頭,使水變得非常混濁。
Point2. 流水實驗須要準備的器材:(1)土壤 (2)鏟子 (3)水桶 (4)澆水器。
Point3. 流水實驗中,
(1)如何模擬地表的形貌:利用小土堆模擬山坡( 陡坡+緩坡 )。
(2)如何模擬下雨:使用澆水器澆水。
a.分別用2個和1個澆水器,來模擬下大雨和下小雨。
b.控制澆水時間長短,來模擬短暫雨或連日豪雨.。
Point4. 流水實驗必須注意的變因:(1)砂土種類 (2)土堆高度 (3)澆水器出水孔的大小 (4)澆水時間的長短 (5)澆水器與土堆的距離 (6)澆水器流水量的大小。
Point5. 小土堆不同位置,受到流水影響的情形:地表較陡,水流侵蝕能力強;地表較緩,水流侵蝕能力弱。
Point6. (1)使用1個澆水器,模擬下小雨的情形:a.水量小,水流速度慢 b.表面出現較淺較窄的溝紋 c.水滲到土裡 d.土變溼,顏色變深。
(1)使用2個澆水器,模擬下大雨的情形:a.水量大,水流速度快 b.表面出現較深較寬的溝紋 c.泥沙在土堆下方較遠處堆積。
Point7. 流水會侵蝕土堆,顆粒越小的砂土,越容易被搬運、堆積到較遠的地方。
Point8. 流水量對砂石搬運量和搬運顆粒大小的關係:流水量大,搬運較多和較大的砂石;流水量小,搬運較少和較小的砂石。
Point9. 流水會侵蝕地表,也能搬運泥土和砂石,因此流水有(1)侵蝕(2)搬運(3)堆積的作用。
Point10. 流水作用:(1)顆粒越小,越容易被(a)搬運(b)堆積到較遠的地方。
(2)水流越大,越容易被(a)侵蝕(b)搬運到較遠的地方。
2-3 河流的地形
Point1. 河流地形的比較:
|
上游 |
中游 |
下游 |
水流速度 |
快 |
|
慢 |
侵蝕能力 |
強 |
|
弱 |
搬運能力 |
強 |
|
弱 |
堆積能力 |
弱 |
|
強 |
地形景觀 |
峭壁、瀑布 |
緩坡、河岸 |
平原、沙地 |
堆積物 |
巨大石塊 |
鵝卵石 |
細砂 |
Point2. 彎曲的河流,是由河道兩側的水流速度快慢不同所造成的。
Point3. 河岸的比較:
|
水流速度 |
流水作用 |
河流地形 |
凸岸 |
慢 |
堆積 |
離水 |
凹岸 |
快 |
侵蝕 |
親水 |
Point4. 何謂「沉積物」:岩石經風化、侵蝕後成岩石碎屑。
Point5. 何謂「沉積岩」:沉積物經長時間的堆積、壓縮後成岩石。
Point6. 何謂「化石」:沉積岩中保留古代動植物的a.遺骸或b.活動痕跡。
Point7. 台灣複雜的海岸地形,區分為四種:
1.北部及東北部海岸:以岩岸為主,受到海浪侵蝕作用影響,形成海蝕地形景觀。
2.東部海岸:以岩岸為主,受到斷層作用與海浪侵蝕的影響,形成陡峭筆直的陡崖臨海的地形景觀( 清水斷崖 )。
3.西部海岸:以沙岸為主,受到堆積作用影響,形成沙灘沙丘的地形景觀。
4.南部海岸:位於亞熱帶地區,適合許多珊瑚等造礁生物棲息,形成以珊瑚礁為主的礁岸。